2009/03/26

新聞有感-SSCI的迷思

大學險退學 考上博士班備份

不做一點說明,可能很難想像,這篇報導跟下面的延伸閱讀,能夠扯上什麼關係?
報導中提到這個學生在校期間發表了五篇論文,其中一篇還刊登至IEEE。我並不徹底知道IEEE為何物,只知道看起來IEEE似乎很偉大。

不過仔細想一想,這也是一種迷思。「國外知名的IEEE期刊」恐怕在多數人心裡都沒個底,可是冠上「國外知名」,又看到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IEEE」,再笨都知道要刊登上去多不容易。但我在乎的是:那又怎樣?當然,我並非在否定這位學生或者是IEEE,而是因為很多人連那是什麼都還不清楚,就「好厲害」「了不起」的稱好。

##ReadMore##

延伸閱讀:
畢恆達:一味追求SCI的怪現象備份
「瘋媽祖」研究 難登上SSCI…備份

畢恆達的文章中提到理工醫學科與社會人文學科在論文發表上的數量差異,而「瘋媽祖」也提到傳統習俗中的鑽轎底容易在國際英文期刊或發表會中被簡易的忽略。我自己現在就是歸屬於人文學科,清楚的感受到國家的差異對文化研究的影響。數字不管跑到哪個國家都是1234;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不需要入境隨俗;醫藥科技對不同人種也不太有致命的差別。對於社會科學來說,不要說不同國家,不同的地域對研究者來說就會是一個大的挑戰。

加上若要在國際場合發表,翻譯又是一門大學問,總不好每提到一個名詞(甚至不是專有名詞)都停頓下來解釋一番。還是要像對岸一樣,加油站的標牌寫著「Jia You Zhan」,充分保留了本土的念法,卻讓外國學者霧煞煞呢?

畢恆達的文章主要在評析國內教授評鑑的怪現象,而瘋媽祖那一篇,則比較多著墨在社會學者在SSCI上的迷惘與反抗。我本來就是很反對以任何評分方式來決定一個學者的貢獻度,而目前國際上慣用的SCI也好、SSCI也好,其實都還是不脫英文菁英研究的窠臼,即使是強調多元化的社會科學,也難逃以統一評鑑水準的魔咒,這是多麼諷刺又可笑的反差!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