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7

要與不要

前一陣子在朋友的blog上看到一句有趣的話,大意是說,比起下決心去做什麼,下決心不要做什麼反而比較容易有效果。大家是這樣的嗎?

##ReadMore##
以我現在的角色,可以舉例比起決心認真唸書,決心不要打混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上班族的各位,是否決心完成工作,比決心不要遲交工作成果還要來得難做到?

其實這兩件事,是不是一樣的?至少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那為什麼我比較容易接受「不要…」反而不太接受「要…」呢?剛剛我想到這個問題,思考了一下子,或許有個因素是,從小我們被禁止的機會,比被鼓勵的機會來得多。有時候我們看到新聞報導小天才,父母總說不太限制他們做什麼。當然,我偶而懷疑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哈,畢竟在媒體面前都要裝一下。

不過,當小孩子在白牆壁上亂塗鴉的時候,大聲喝止與雖然心痛但放任,我們會是哪一種長輩?我不是這方面的專門,所以從小被禁止得多,與從小被鼓勵得多的兩種孩子,哪一種比較有成就,我沒有辦法證實。而所謂的有成就,在定義的複雜性上也會有爭議。

也是前段時間吧,與朋友講到日本人,與其教導日本人做正確的事,不如告訴他們不要去做錯誤的事。因為日本人基本上很重視群體,也怕自己與眾不同鶴立雞群,這樣的人在學校通常成為被欺負的角色,在公司也只會是難升遷的職位,當然現在秉持新概念的公司也有就是了。這點可以從,有點規模(這裡的規模,其實標準很低)的日本公司,在新人訓練時首要任務就是展現公司的經營理念,要把員工對公司的看法、商業手法的認同都調整到一致。也就是因為培養一個對公司向心力強的員工很不容易,直到現在,終生雇用的念頭即使在西方思想與經濟風暴下被沖淡不少,卻還是很多人在找工作時的一個指標。

要與不要,到底哪一種才是好的,誰都不能給一個答案。我只覺得,認定了要怎樣對待,就不要有貳心了。怎麼說呢?比如說上司明知道自己要的是「被禁止型」的聽話員工,卻又要求員工要有多新穎的創意性,雖然這兩種特質可能不相牴觸,卻會有一定的影響。又比如說,長輩明知道自己不喜歡小孩子不聽話,卻又要孩子多多思考想像,這兩種性格可能相容,但卻也可以造成衝突。

對自己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意願與勇氣去改造自己,就抓住其中一種,選擇你是要被禁止,還是要被鼓勵,這樣就好。反正結果是一樣的,你自己的心沒有意見就OK。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