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先說明,我對任何正當的宗教都沒有偏見。
##ReadMore##
前陣子有個朋友情緒低落,常聽Mr.Children的歌,說歌詞很棒、可以抒發情緒之類。我便說,這也是種信仰。比如說你相信歌詞中所說的「有夢最美」(好啦,其實不是這種歌詞,我只是舉例),那你就會覺得自己應該振作去實現夢想。
其實任何一個正當的宗教都是這樣。一直強調正當,是因為真的有所謂邪教,哈哈。不管是菩薩還是耶穌基督還是穆罕默德,不管是佛經還是聖經還是可蘭經,上面講的話,我想只要高中有畢業的人都不會不懂,甚至更基本的,小學的倫理與道德(現在改成什麼?)裡,老師都有教。那為什麼長大以後,人不需要摸得到的倫理課本,反而需要看不見的神明?
上學期的社會學課程中,我曾經負責一篇研究論文的摘要與解說。問卷調查的結果,很多認為自己並無宗教信仰的年輕人,其實會去參考報紙雜誌的占卜專欄,或者購買所謂的healing goods。表面上看起來占卜與宗教無關,healing goods更是如此,可能只是個精油、圖騰之類。但有這樣行為的年輕人,是藉由healing goods去求取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的隱藏力量,雖然不相信宗教,卻依然認為有某種神秘力量可以外在的改變自己。
以上的結論與一般我們所說的宗教信仰動機好像不同,但我覺得這樣的特徵在基督教上看得到,也就是教會。我對基督教的了解根本只是皮毛,所以我就只說皮毛。大學一年級時,忘記再什麼場合認識一位別系的學姊,一開始我就知道她是學校附近某教會的成員。不過一開始她沒有對我傳教,單純的會到宿舍看我、找我聊天。
後來他找我去教會活動,不好意思拒絕也去了兩三次。有一次是大家聚在一起,像是聽演講一般,會有幾個人輪流上台,講述他們最近遇見神蹟的經歷。說實在,我是很難被說服的人,所以在那種場合會感到很不自在,什麼神蹟也都沒有聽進去。但我唯一記得的是學姊本身的經驗。他對我說,有一次他從捷運站走到學校時,想要順道買些飲料給朋友們,路上共有兩家店,較遠的那家有朋友愛喝的種類,但假日常不開門,此時學姊開始禱告,請神告訴他答案,後來便在近的店買了。很驚訝的是,遠的那家店還真的關著門…
是說…店只有兩家,又已經知道那家店常在假日休息,這算是什麼神的答案???
當然這是個很淺的例子,因為更多人禱告是請求人生的答案。但我聽到的記得的只有這個例子。再說,很多時候自己心中都有答案,不是嗎?但總說狀況好就是神幫助你,狀況不好就是神給你的考驗…再拿社會學進來說,信仰宗教以及求神明庇佑的人,很多是處在不安的狀態下,若是不將現實狀況歸於是神明的作為,精神可能無法承擔。
教會依靠的是群眾力量,在那裡有一堆與自己理念信仰相同的人,所以會感到安心與安慰。這與佛教好像有差異?雖然也是有法會之類的東西,但我想,沒去過法會的佛教徒,應該比沒去過教會的基督徒還要多上很多很多吧。
至於我,我剛剛提到我是個很難被說服的人,所以在去過幾次教會活動後,我頭一次去想我到底信仰的是什麼?比如說,我剛也說我朋友的行為,可以說是信仰那個團體作品的歌詞,因為那些歌詞給予她答案,給予她一些作為的指針。那我的信仰在哪裡?嘖嘖,越說越覺得我嘴巴很硬,我信仰的是我自己。
怎麼說呢?也就是說我會把我自己的決定,真正當作是我思考過的決定,而非去擲筊或禱告。這樣做,不管事情成功或失敗,我都只歸功或歸罪於自己。例外的狀況可能就是搭飛機吧,哈哈。遇到亂流導致飛機搖晃時就是如此,我會唸起觀音菩薩還是阿彌佗佛之類,講著我還年輕,家裡還有兩老之類的。
就像論文中調查的結果,有很多人是因為現實生活的不安與不滿,或者是對於不安的恐懼等因素才依靠宗教,或是相關的物品。對台灣人來說,可能信仰佛道教是從小的習慣,轉而信仰西方宗教才能歸類於對不安不滿的反動。但其實信仰佛道教也是對不安的反應,「若是我突然放棄祭拜等儀式,我就不會被眷顧」。
well…其實我要說的只有一句話。要是有心,一本書都可以是你的信仰。前幾年不是很流行心靈雞湯類型的書嗎?應該也有人看了以後改變人生方向的吧?但切記切記,信仰什麼都好,不要做壞事,也不要對我傳教,我最討厭被傳教了,因為我明知道自己不會相信(很硬),但是又不好意思拒絕…整個感覺很浪費生命,囧。